延续6000年的深圳文化源头

2022-12-02浏览量:870

    从新石器时代的钓鱼山遗址到东晋至明、清时代的铁仔山古墓群,从西乡河边的绮云书室到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,每一处文化遗产,每一个古老民俗,都是一部鲜活的西乡历史。它们见证了西乡6000多年的文明进程,记录着深圳作为粤东南地区核心城市闪耀的光芒;它留存下先辈对子孙后代的殷殷期盼,也佐证着后辈对先人的敬重与文化的传承。

  

  令人振奋的是,进入新时代,筑梦征程中,西乡紧紧守住历史文化的根脉,倾情激发西乡人民的文化自信,并以打造西乡“滨海人文历史圈”为目标,谱写文化发展新篇章,正在成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张文化名片。

  历史源头西乡河,百舸争流深圳湾。如果说,宝安是深圳城市发展史的起源地,那么宝安西乡就是“最宝安”,也是“最深圳”的城区一隅。这里从古至今展示着滨海城区最动人的风景,也演绎着当代深圳最为深情的城市蝶变史。

  古文化遗址见证西乡6000多年历史文明

  深情的回忆,源于对西乡古老历史的热爱。涌淌千百余年的母亲河——西乡河,是西乡历史的孕育者和见证者。她从西乡斜穿而过,滋润、繁衍了一代代西乡人,培育出辉煌灿烂的西乡本土文化,更浇灌出宝安千年历史。

  西乡在夏、商、周三代为古百越地, 秦属南海郡番禺县、博罗县地,晋咸和六年(公元331)后属宝安县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历经政区改革变迁,1984年撤改为西乡镇,2004年西乡撤镇改为西乡街道办事处,为深圳市宝安区政府派出机构。

  西乡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。这里不仅发现了钓鱼山遗址、蚌地山山岗遗址等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迹,还发现了死妹山遗址、三角山山岗遗址等青铜器时代的古文化遗迹。在西乡街道所发现的这些古墓葬,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,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,说明六千多年前,先民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、繁衍生息,开创了宝安的文明进程。

  

  不仅如此,铁仔山古墓群证明了早自东汉时,宝安先民与内地各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。这个古墓群于1983年首次发现至今,已发现自东晋至明、清时代的600多座墓葬,是目前环珠江口地区所发掘的墓葬最多、延续时代最长、出土文物丰富的重要考古发现。后被评为“2000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”之一,是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

  值得一说的是,铁仔山古墓群晋代墓葬中有3座纪年墓,纪年砖的出土,更是以实物说明东晋、南朝时期,北方名门望族南迁广东,落户深圳,今日的深圳在东晋及其以前曾是粤东南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

  “三月三”庙会展演宝安民俗文化

  深情的演绎,出自对西乡民俗文化的自豪。延绵的千年历史,描绘出西乡河边美丽的风情画卷。活色生香的民俗文化是这幅画卷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而在西乡民俗中,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西乡北帝古庙“三月三”庙会。

  

  “三月三”庙会是西乡千年古香风韵的绚烂演绎,而它以独特的方式寄托着老西乡人萦绕心间的情怀记忆。每年“三月三庙会”,热闹无比的庙会大巡游、其乐融融的千岁大盆菜宴、独具特色的木偶戏、地方戏与粤剧……整个现场热闹非凡、气势如虹,成为西乡民间文化“大片”的展演现场。

  

  老街情怀,留住岁月之痕。 西乡庙会是一把记忆的锁,封存着西乡孩子们多彩的童年时光,也保留着每个老西乡人心底挥之不去的故土情怀。而今,“三月三”庙会已经成为深圳市最隆重、最热闹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,并被列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  

  历史民俗,再现往日盛景。除了具有500年历史的 “三月三”庙会,西乡还有历史悠久的麒麟与舞狮文化,有多支有名的麒麟与舞狮队,如:麒麟黄麻布“豫章堂”麒麟队、河东醒狮队等等,这些璀璨的民俗文化,足可证明西乡是个重历史传承,有民俗有温度的城区。

  

  文化名人彰显深厚文化底蕴

  深情的诉说,来自对西乡悠久文化的传承。沿着古老的西乡河,可见绮云书室、锦庭书室、王大中丞祠等一处处人文历史古迹,她们浓缩了西乡时代更迭的岁月光影,也延续着西乡的千年文脉。而文脉背后,跳动的是一个个西乡儿女和时代共沉浮、与国运同呼吸的动人故事,也彰显出滨海西乡人敢闯敢拼、敢为天下先的贲张血性。